不断压抑自己,是对自我的一种遗弃,最后可能会与真实的自己形同陌路。

因为我们对于生活的渴望和热情,往往来自于那些蕴含在内心深处的能量,而压抑自己则是对这份能量的封锁和遗弃。所以,不断压抑自己,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事物的兴趣和生活的动力。

长期自我压抑是怎样的状态?

社会中的我们,出于种种顾虑,经常选择在自我与现实之间作出让步和妥协。其实我们知道,或许不是在所有场合下都适合完全展露真实的自己,因此,我们会在学校里变成勤奋的学生,公司中成为积极的员工,亲戚之间做一个温顺的晚辈——这些由社会期待组成的人格面具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交礼节和自我保护。

对于不少人而言,人格面具是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良好工作,可以在需要的场合戴上它,也能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摘下,回归到最让自己舒适的状态。而过度压抑自我,则是不得不长时间佩戴一张面具的状态。这时候,真实的自我会因此遭受侵蚀,甚至让我们误把面具当作自我。

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幅面具对我们有什么损害,也从未深究过当下的自己究竟是面具还是真实的自我。但是,久而久之,对于人格面具的过度依赖会剥夺我们真实的存在,从而让我们倍感空乏。

自我压抑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对于过度依赖人格面具的人,或许已经忘记摘下面具之后的那种轻松和自在感,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真实的自我,因为那副面具在一次次的压抑中不断侵占着自我的领地,让我们逐渐遗忘自我的存在,变得自我异化(self-alienation)。

自我异化,简单来说就是无法做自己并且与自己的真实感受产生隔离的状态。这时候,我们的行为和思考都不来自于真实的自我,而来自于那个社会化的面具。

对于习惯压抑自我的人而言,真实自我可能听起来很抽象,不妨将它想象成我们内心的一簇火苗。我们对于生活的热切,对于梦想的渴望,对于世界的好奇,都来自于这小小的火苗。我们受自我的驱动,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为达到自己心之所向的目标而充满干劲。真实自我不单单是个体的真实性格和感受,它还是一股力量,驱动着我们热爱并追求生活。自我异化则是与这份内在力量产生割裂的状态。

正如题主提到的,原先想做的事在一次次的自我压抑中变得不那么想做了,也失去了对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兴趣,变得恍惚而迟钝。这些都是自我异化的表现。当那簇象征自我的小火苗被一次次的压抑试图扑灭时,我们对于事物的热情也在被一点点磨损,变得疲惫而空乏。

由此,我们不仅遗失了充满生命力的自我,也失去了对周遭世界的兴趣。可以说,自我压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自我的囚禁和消耗,还有对世界的淡漠和分离。长期而言,可怕的并不是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道路,而是发现自己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喜爱的心情。

如何摆脱自我压抑带来的异化?
自我异化的人,活在对自我的陌生中。这时候我们哪怕意识到不该再压抑自己,也无法立刻释放自我,因为我们可能根本不认识它。要从这个状态解脱,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

1.察觉自己真实的需求

父母期待的成就,按部就班的生活,世俗规定的成功——自我异化的人带着的面具在层层的社会规则中越来越厚,当它渐渐替遮蔽了真实的自我时,我们开始放弃区分我们的目标究竟是外界施加的要求还是真实自我的渴望。因此,在认识自我之前必须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现在做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多多关注自己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面对自己真实的需求,我们的感受往往是舒适的、饱满的,而面对外界的要求,我们常常会感觉沉重和无力。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外部要求抛弃,大多数人都是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2.给真实的自我创造空间

要改变自我异化的状态,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为真实的自我创造让它恢复生命力的空间。具体来说,这个空间可以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安排与自己独处的时间。

在刚开始,面对自己曾经的爱好也感到疲惫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在自我压抑的过程中已经忘记了曾经发自内心的那份喜爱和热情。这时候可以引导自己回忆最初对一件事产生兴趣时的那份感受和纯粹的快乐。将那份感受反复体验,再代入我们所喜爱的事物中,从而一点点地和自我重新建立联系。

3.培养自主性

自主性,即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在我们聆听自我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的踌躇——为了真实自我而活需要面对太多阻碍了,父母的反对,未来的就业,或者是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放弃真实自我的理由。

如果没有独立于他人的决心,难免会在妥协与追求真实之间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妥协,压抑自己。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选择都有相应的代价,承担代价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权利——只有毫无自主性,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孩子才不用承担代价。认清自己所需要为真实自我承担的代价,是脱离异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最后,希望每个曾经压抑自己的人都能找回那一簇内心的火苗。


版权所属:鑫斌网络传媒
本文链接:https://www.xbwlcm.com/boke/1358.html
本站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您可以转载本站的技术类文章,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Thank you. 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Last modification:September 9th, 2022 at 02:30 am
如果觉得鑫斌的文章有所帮助,请随意赞赏